揭发让人失败的成功学
揭发让人失败的成功学,曾经,各个成功学代表作品风靡于各大书店、泛滥于职场、培训课堂和网络论坛,总能让人热血沸腾,但是慢慢地人们发现,所谓的成功学好像并没有使人们获得成功,相反使很多人更加失败了。那么成功学真的能让人成功吗?接下来就是揭发让人失败的成功学,一起来看看吧。
揭发让人失败的成功学1
成功学的书教我们要用“积极思维”来“自我肯定”。但是,这种简单易学的方法,往往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挫败感。
“成功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或者说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开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课程。学者曾经指出:“虽然‘情商热’和‘财商热’都有组织策划的成分,但作为一个持续10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成功学现象’却不是某一个机构力所能及,它既有天时地利的社会环境因素,又有人们心理需要的配合,既有成功学本身的魅力,又有成功学培训和图书等丰富的载体的配合。可以说,成功学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美丽的成功学鼓励我们进行自我肯定的评价,那么这些正面的自我赞美之词,是否真能入它宣称的效果那样对我们造成正面的激励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真人事件再做讨论。
事件:
赫德(Hud)从来就不是个特别自信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身材瘦弱,长得也丝毫不出众,再加上与生俱来的沉默寡言,在学校里的同龄人中,他可算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了。
赫德的父亲却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不能忍受儿子在学校里没有过人之处,尤其对儿子不温不火的生活态度不满。“赫德,”他咆哮道,“每天早晨起床,你要像我一样,对自己说:‘我很棒,我很聪明,谁不爱我?’这样你就能精神饱满地战斗一天了。”
赫德每天照做,但是他私下却对自己的朋友抱怨道:“这简直太荒谬了,我觉得恶心。”
成功就像吃快餐?
自从在20世纪50年代初叶,那本名为《积极思考的力量》的畅销书席卷美洲大陆起,类似“积极思考”等简单而易于操作的概念就成为了自助文化浪潮中一股最为基础的信条。它们以“主流”之名寄生于高节奏的社会,在半个多世纪中不断制作出一条又一条成功的秘诀。人们从各种媒体渠道不断受到这种自助文化的浸润。这些以自我肯定为基本信条的所谓“成功秘笈”至今依然很流行。翻开任何一本成功学的书,几乎都能看到提倡自我肯定的段落:“在我所从事的领域,我是出类拔萃的”,“我有足够的时间、能力、智慧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谁说我比别人差,既然我们考入同一个学校,就证明我不比别人差”,“每天我都激励自己去实现人生目标”,“我建立了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我找到了自信、热情的自我”
但是,这些鼓励自己的话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呢?且不论某些断言存在十分明显的逻辑错误,例如,考入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怎么就一定在个人能力上没有差别了呢。就算是那些非常笼统的褒奖,例如,“我很棒,我很出色”这样的话,又会对普通人的心理产生什么具体的刺激?
越鼓气越泄气
尽管数十年来人们对自我鼓励普遍认可,却很少有人用严格的方法考察这些溢美之词的效果。
心理学专家们决定探索一下这个课题。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自我肯定的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设计了一个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专家们让一组志愿者接受一份衡量个人自尊及自我认同度的标准化测试,并对结果量化,进而筛选出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随即,她让两个小组的被试同时抄写一份材料,在抄写过程中,每隔15秒钟会有铃声响起—而在开始抄写之前,伍德会预先给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的一半成员这样一条指令:当铃声响起时就对自己默念一遍“我讨人喜欢”。抄写完毕之后,所有志愿者立刻接受另一份情绪和自我认定的量化测试。
试验的另一部分与此类似,只不过对实验者下达的指令略有不同。专家会请这一批志愿者中的一半在默念“我讨人喜欢”这句话的同时努力思考,寻找这句话成立的依据;而另一半则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用这句话描述自己究竟是不是合适。
实验的结果非常清晰,而且具有讽刺意味。
抄写材料的先后两次答卷分数显示:对那些本来较有自信、自我认同度也高的被试而言,每15秒钟一次的自我肯定对他们的情绪确实稍有提升。而那些本来就不满意或者不认同自我的被试就没那么走运了,他们的情况更加糟糕,情绪变得抑郁,对自己也更加苛刻。但是最有意思的结果是,那些拼命想着该如何证明自己讨人喜欢的实验者在第二次的情绪和自我认定测试中的平均得分要比另一批被试低—虽然后者不但分析了自己的优点,也并没有回避自己不那么让人欣赏的缺点。
这大概可以解释赫德的反感了。从理论上说,要在两种相互抵触的理念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很困难的.,我们并非不可以对自己说出违心的表扬,然而大多数人内心深处还是容易深深抗拒与真实自我不相符的判断。强迫着自己说一些表扬的话,反而会让人想起实际上自己的本质和这些溢美之辞是多么不相符,而不切实际的褒扬也许就像是在火上浇油,增添了负面思维的力量。这力量可能会强大到足以让人的自信心开倒车,并且完全碾碎所有虚假的口号。
承认缺点更成功
也许饱满的自信确实能够改善情绪,并且提高工作表现,但是它应该建立在一个真实而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承认自己有一个缺点,比起刻意对之否认和反驳来说,对此不愉快因素的强化效果反而小(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二组实验中全面反思的被试情绪较好的原因)。而且,清醒地认识自己,在要去完成具体任务时能让人最大程度地根据特点选择最优解决方案,而不会如刻舟求剑一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困惑。
揭发让人失败的成功学2
越相信成功学,你的人生越失败
“品牌魔法师”、“企业华佗”、“营销鬼谷子”……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背后,却是一些人编织的“成功学”谎言。
成功学这三个字,本身就很诡异。
如果说有一门学科,专门教你如何成功,这从逻辑上就有问题。
因为假如成功是可以被教授的,那么教你成功的人,自己怎么不去成功?
还在这里好心好意的专门帮你。
这不符合人类逐利的天性。
大家对于金钱的过度渴望以及现实的骨感形成马里亚纳落差生成了焦虑,才出现了成功学这种打着让你成功富有为旗号的精神骗术。
在网络平台上,一些“成功学”“营销学”大师,喊着空泛的“鸡汤”口号,把自己包装成“网红”,兜售课程、流量变现均能获取不错的收益。
更有甚者,部分“大师”美化夸张、虚构杜撰自己的经历,产生了不好的示范效应。
多数中国人的书单里,肯定都有那么一两本类似的书:
《为什么你不能成功》、《关于成功的6条忠告》、
《人生的10条黄金法则》、《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卡耐基夫人给女人的36个幸福秘诀》......
直到现在出版业如此不景气,这类书籍也是首屈一指的畅销书。
古往今来,虽然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但依然无法摆脱偷懒的天性和“走捷径”的诱惑。
多数人能够认同“成功学≠心理学”这个等式,但很难说出他们具体有何不同,在一些极其微妙的时刻还会被一些高度伪装的成功学所蒙骗。
鸡汤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你本来就需要那个角度的劝慰,刚好看到了对你心思的东西。
而制造这些鸡汤的人,和编造成功学的人一样,并没有明确的喂汤目标,只是知道这些话大概率下一定会被瞎猫碰到。
心灵鸡汤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共情”,只不过是大面积撒网的“盲捞”式共情,而非针对特别个体的定制共情。
共情技术,也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技能之一。
成功可以“学”,但无“成功学”
这个世界,很大一部分人是懵懵懂懂地度过一生,或者是人云亦云地度过一生。
而成功之人,大多是不会懵懵懂懂、人云亦云的。
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人中龙凤,不断地以自己的典型,给予后人以深刻的启发。
他们并不会告诉你事实的全部,总是以偏概全,只采纳对他们有利的数据,从而诱导出他们希望你得到的结论。
成功学和鸡汤文,永远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心酸历程。
当你看到一个人靠捣鼓一个事情发财的时候,你不要盲目学习,而要清醒的认识到其中一定有你不知道的细节。
魔鬼都在细节里,要看大佬说的,更要看大佬没说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成为“人上人”,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这种“出人头地”的思想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从企业界到教育界,无数的培训班上都能听到激情澎湃的演讲,让人听后热血沸腾,好像打了一针强心剂。
成功学,虽然拥有一个“学”字,可却并不是科学。
那些讲述成功学的讲师,无论他们多么慷慨激昂,语言多么妙趣横生又引用了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转身还不忘恨铁不成钢一般对你痛下针砭。
大师就开始讲了:我当时在美国的时候,穷的揭不开锅,没有汽油,开不起车,付不出房租,我就借了钱,去听了最伟大的成功大师某某某的课,我听了之后,哎呀,真的是很成功呀。
这时候某某某大师说了,这只是初级班,我还有更精彩的中级班,要交学费的,学费是……
要不要听?
这时候,他会向台下启发道:
要不要听?是要听,还是一定要听?
台下齐刷刷的回答:一定要听!
他说:为什么一定要听,是因为你要成功,对不对?你是要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
台下又齐刷刷地高喊:一定要!
成功人士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听个课还嫌贵,注定你不能成功!
“大声告诉我,你想不想成功?想不想拥有更好的生活?”
诺大的酒店会议厅,高八度的嗓门儿借着麦克风开始轰炸听众的耳朵。
“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撩起人的恐慌和好胜;
“是不是”“好不好”“你同意吗?”——
讲师们洗脑时的口头禅,就像老师划重点一样,时刻提醒注意,总能换来台下一片山呼海啸。
你是不是也曾每天在床头贴满各种激励的语句,例如:
我值得成功、我值得很有钱、我很健康、我拥有最棒的恋情……
甚至每天早上起来你会诵读这些话,并且相信它们在不久的将来就将会让你实现这些?
当你置身在这样情绪激昂的氛围中,你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起到绝对的控制作用;
在暗示和互相传染的作用下,思想和情感会逐渐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暗示的观念会使人产生即刻将其转化的冲动。
这时候的人不再是原来那个有着明确性格和独立思考的自己了,而是变成一个无法支配自己意志的玩偶。
为什么一批批的人会前赴后继,接连上当?
社会学专家说:那是因为话术。
成功学培训课堂就是“背话术”,他们有专门的人设计培训语言,团伙配合,打着“励志”、“拼搏”的旗号,来迎合学员想走捷径的心理,请君入瓮。
而真正的成功,从不来自于他人的传授和经验的复制,“成功学”的套路,或许只会让你陷入虚幻的自我满足,离成功越来越远。
问题在于,你要真相,还是满足自我的心理安慰?
成功最大的因素是“社会认可”。
你能得到的社会认可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认同感,是每一个人从青春期开始就拼命寻找的主观感受。
有的人努力,有的人投机,有的人幽默,有的人内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得到某种TA所需要的认同。
成功学和心理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成功学放大人性中的欲望,使人进入到一种躁狂的状态;
心理学发现人性中的善,让人回归内心的平和。
人生是一个机会,一场历险:
人生是发展潜能,成为一个“人”的机会;
人生是发现各种自我未知层面的一场历险。
成功学使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成功学轻易使人越来越迷茫。
对成功学来说好像只要按他们说的做了你就一定会成功,无论是谁都可以获得成功。
可是世界上本就没有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关于成功学的真相,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只黄鼠狼在鸡国的山崖上立了一块牌子:
“如果没有经历过奋不顾身的一跃,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老鹰?”
然后,这只黄鼠狼天天就在山下等着烤摔死的鸡。
“幸存者偏差”所产生的认知,看上去很美好,甚至会让你顶礼膜拜,但一不小心就会让你陷入误区,让你越来越穷,是一种很可悲的穷人思维。
无处不在的成功学背后,是那些年很多人交的智商税。